辉瑞73亿美元收购Metsera 当创新药BD预期降温 板块估值逻辑变了吗?

 今年以来,国内不少A股、港股创新药企凭借潜在BD(商务拓展)预期被投资者追捧,股价节节攀升。特别是一些被视作与跨国药企合作或被收购潜在标的的企业,其股价涨幅位居板块前列。

  近日,辉瑞宣布,拟斥资73亿美元收购减肥药物开发商Metsera。这一大手笔收购被普遍视为辉瑞重返减肥药赛道的重要信号,但也引发了国内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。A股市场上,多家减肥药概念股的股价因此承压。

  当辉瑞选择了Metsera而非中国企业时,外界不免追问:资本市场如今热炒的BD预期,能否真正兑现?

  BD预期推动创新药行情

  据医药魔方披露的数据,全球医药交易数量从2015年的358笔增至2024年的743笔,年复合增长率为8%,总交易金额从569亿美元跃升至1874亿美元。中国医药交易增速远超全球,交易数量从55笔增至213笔,总金额从31亿美元飙升至571亿美元。

  仅今年以来,三生制药、石药集团、恒瑞医药等企业就相继斩获50亿美元以上的BD交易大单,其中,恒瑞医药与GSK(葛兰素史克)签署的总金额高达125亿美元的BD协议,更是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单笔BD交易的新纪录。

  在针对国产创新药新一轮的估值逻辑中,BD是核心驱动力。从最早的康方生物、科伦博泰,再到百利天恒、三生制药等,这些创新药企业在对外授权交易落地后,接连迎来股价的显著攀升。

  但在狂热的交易热潮背后,资金也开始出现分歧。过去,企业只要在业绩说明会或公告中透露“正在洽谈BD”,股价就可能出现大幅拉升;而如今,投资者更倾向于审视交易的细节:首付款比例是否够高、合作方是否具备长期开发和商业化能力、未来收益分成是否清晰可期。没有这些实质性保障,单纯的“预告式BD”已很难再打动市场。

  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丰富BD经验的科律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主管合伙人刘毅铭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行业内确实有种声音说,目前很多头部买家“该买的都已经买完了”,接下来的资产会面临估值下调、议价更难的问题。

  刘毅铭举例称,现在GLP-1领域非常火,尤其是口服制剂、减脂不减肌的候选药物。“每一次产品迭代的时候,都有很多MNC(跨国药企)去买,这个时候(资产)价格确实是非常高的,但等到该买的都买好了,剩下的资产再要出售,就可能遇到定价不及预期的问题。”

  此前也曾出现过多起“BD不如预期,公司股价不涨反跌”的情况。今年6月,荣昌生物虽与VorBio订立关于泰它西普的海外授权协议,但由于首付款仅4500万美元,且交易买方VorBio公司质地较差,这笔BD并未达到市场预期。因此在消息披露后荣昌生物不涨反跌,当日H股盘中跌超25%,A股盘中触及跌停。

 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恒瑞医药的头上,9月24日,恒瑞医药公告,公司与印度药企Glenmark Specialty签署瑞康曲妥珠单抗项目授权许可协议。根据协议,Glenmark Specialty将向恒瑞医药支付1800万美元首付款,并有资格获得最高10.9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,以及根据销售情况支付的提成。但在BD公告披露次日,恒瑞医药股价高开低走,此后市场也表现平平。

  更大的风险在于,BD能否落地往往取决于买方,也即跨国药企的战略需求和时机,国内创新药企业本身的主动权有限。就比如这次辉瑞重金收购Metsera重返减肥药赛道,却波及到了国内的减肥药概念股:一旦预期落空,资本便会迅速转向,股价的波动也愈发剧烈。

  事实上,在此前辉瑞与三生制药的合作中,康方生物也曾受到过波及,成为BD预期落空的一大受害者。在辉瑞最终选择三生制药之前,曾有投资者对辉瑞与康方生物海外合作方Summit更深入的合作甚至收购抱有期待。资本市场上,三生制药与康方生物股价的此消彼长也印证了这一点。5月20日开盘,港股康方生物的股价就震荡走低,盘中一度跌超5%,最终收报82.4港元/股,下跌1.38%。